2025  Vol.  38(2):    1-11,47    [摘要] (284)    [PDF] (146)
中共高校党建史研究中口碑史料运用问题探究 匡颖晨 回忆录、口述史料等是中共高校党建史乃至中共党史研究中常用的口碑史料。它们可以作为历史细节考证的证据,窥档案文件所未见之处,研究者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从多样化的个体记录中求同存异,以把握中共高校党建史的一般规律与特点;它们可以作为叙事性历史作品,其中既有亲历者个人际遇的“真实”记录,也有为表达事后所思的“虚构化回忆”,研究者若能善用,它们可为观察历史环境与时代风气、体察文本中的弦外之音提供依据;然而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亲历者记忆的载体,承载着记忆重构的历史,研究者在运用时需要注意史料的检验与互证,正确处理好记忆失真、文过饰非等问题。除此之外,历史与史料是无法分别而论的两个问题,因此研究者要重视在史料中发现历史以及在历史思维框架内充分运用史料,以促进中共高校党建史研究的深化。 2025  Vol.  38(2):    12-18     [摘要] (258)    [PDF] (134)
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出场逻辑、理论内核与时代观照 杨爱卿 毛泽东的一生都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创榛辟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从理论源泉、精神血脉、历史演进三重逻辑出场,其理论内核包含人民主体论、综合认识论、内生动力论、过程方法论四重维度。新时代下,从返本开新的角度深刻把握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观照,有利于从人民至上、系统观念、分配正义、道路超越的向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命题。 2025  Vol.  38(2):    19-26     [摘要] (249)    [PDF] (13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赵双群,高淑桃 资本是西方走进现代社会的根基,这一现代性转变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世界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之中。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围绕资本现代性的现实问题展开辩证批判,提出了建构超越资本现代性模式的新现代性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了科学而深刻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  Vol.  38(2):    27-32     [摘要] (239)    [PDF] (134)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探究——基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考察 张星星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一经典著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思维和阶级分析方法,坚守人民主体立场和无产阶级使命,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分配、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等方面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批判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唯资本至上”的剥削富裕观。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从制度根基、物质基础、领导力量、方法手段、价值旨归的角度系统绘制了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科学构建了“唯人民至上”的共享富裕观。《共产党宣言》在理论层面上初步阐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客观条件,在实践层面上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对于新时代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25  Vol.  38(2):    33-40     [摘要] (235)    [PDF] (136)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探赜 张祚源,陈俭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对文明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文明为基础并以中华文明为本源,具有深刻的形成依据;其基本内涵包括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五大文明相互协调的发展理念、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现代化格局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愿景;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相得益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相互促进、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完美统一。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 2025  Vol.  38(2):    41-47     [摘要] (237)    [PDF] (132)语言学研究
辽宁方言拟声词的语义演变和功能扩展 张明辉,徐蕴洋 以辽宁方言高频使用的拟声词为研究对象,构建“辽宁方言拟声词系统”,分析其类型及特点,同时具体分析了辽宁方言拟声词语义演变的特点及功能扩展的表现,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推拟了辽宁方言拟声词语义演变和功能扩展的动因。 2025  Vol.  38(2):    48-54,69     [摘要] (240)    [PDF] (131)
《破梦鹃》词语考释十二条 王金渔 文章以《明清孤本稀见戏曲汇刊》中明代剧作家李雯的《破梦鹃》为研究文本,主要从增补词条、补充义项等方面入手,运用认字辨音、排比归纳、参证方言与文化等常用的研究方法对其中十二条词语进行了考释,以期对大型语文辞书的修订作出补证,并为阅读文本时字词的疏通提供参考。 2025  Vol.  38(2):    55-60,79     [摘要] (219)    [PDF] (139)法学研究
ChatGPT生成物的性质界定、权利归属与侵权风险 王亚旗 ChatGPT的问世开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篇章,其中蕴含的法律问题也亟待理论上的回应与解决。ChatGPT生成物属于文艺、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的智力成果,应视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对于ChatGPT生成物的权利主体应遵从实质性智力贡献的版权归属原则,根据不同的创作模式进行分别认定。ChatGPT生成物具有著作财产权属性,可以成为刑法上的著作权犯罪的对象。ChatGPT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无法成为刑事责任主体。ChatGPT存在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知识产权犯罪风险。 2025  Vol.  38(2):    61-69     [摘要] (240)    [PDF] (135)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责任认定研究 孙文波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场景适用正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嬗变趋势,而在其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同时却伴生着多维风险,风险“进化”的损害则又会引致归责问题。以往归责路径中,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由提供者、管理者或使用者承担。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存在成为法律拟制主体的可能,因此其责任认定应有别于传统认知论。建议以赋予生成式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为逻辑起点、以围绕“生命周期”分阶段认定责任为逻辑顺延、以处财产责任抑或增添责任类型为逻辑闭环,来促进人工智能从“可控制”发展至“可规制”。 2025  Vol.  38(2):    70-79     [摘要] (259)    [PDF] (165)
论行政处罚归责原则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基于《行政处罚法》第33条第2款的法解释 周雨轩 2021年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将主观过错规定为行政处罚的要件,打破了原有法律制度上含糊不明而现实中以客观归责为主的归责原则状况,建立起了以过错推定原则为主的新归责原则体系。此新体系在坚持主观归责立场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行政执法现实和法治发展进程。其以但书的形式留白,一方面承认现有单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例外情形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为行政处罚归责原则体系的丰富与发展留下了空间,为过错推定原则逐渐向过错责任原则过渡提供了空间。 2025  Vol.  38(2):    80-87     [摘要] (233)    [PDF] (136)教育教学研究
对法语专业基础阶段语言教学中“文化内容”建构的思考 周静,陈元博 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看,“文化内容”是由社会建构的,从该“文化内容”到可融入语言教学的“文化内容”需经历一个持续的建构过程。基于此,在法语专业基础阶段语言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建构主要涉及三个要素:首先,建构的必要性,表现在要对作为社会意识表现形式的“文化内容”进行溯源性阐释;其次,建构过程的筛选性,是指属于宏观文化范畴的“文化内容”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经过系统化筛选;再次,建构的方向性,是指可从基于平行分类的横向维度以及以认知层级和语言能力为划分依据的纵向维度两个方向对“文化内容”进行构建。 2025  Vol.  38(2):    88-93     [摘要] (231)    [PDF] (147)
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赵平,高建胜,孙春玲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英语写作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写作能力。文章针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学用脱节、模板依赖及兴趣缺失等问题,在梳理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演进与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结合“The Importance of Physical Exercise”这一教学案例,构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以评促学”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案。 2025  Vol.  38(2):    94-98     [摘要] (246)    [PDF] (137)
信管专业学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唐山学院为例 劳淑蕾,孙菲,杨利,耿皆龙,宋呦 通过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数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其中包括持续追踪学生就业状况、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及其设施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旨在科学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具备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025  Vol.  38(2):    99-103,108     [摘要] (254)    [PDF] (138)
太阳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周海静,曹玉霞 以“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课程为例,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教学资源库三个方面对太阳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建设。该平台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设备和资源,实现实验设备与虚拟仿真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了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025  Vol.  38(2):    104-108     [摘要] (234)    [PDF] (143)